《負軛》 何政隆牧師20170709
「軛」,在台灣是指牛軛,早期台灣的農夫用水牛耕田時,常只用一隻水牛,所以牛軛都是單隻牛用的「單軛」。
在耶穌的年代,猶太人耕田的習俗,都是兩隻黃牛配對一起耕田,用的是「雙軛」。
單軛,是一隻牛單獨耕田;雙軛,則是兩隻牛同負一軛耕田;比較起來,雖然驅使者仍是一位農夫,而要駕馭兩隻牛去耕作,一定比驅使一隻牛還要困難;若兩隻牛都能聽從使喚,能同心合意耕作,耕田的能力與效率勢必比單獨的牛隻好很多;問題是,如何才能使兩隻牛同心合意呢?當兩隻牛不同心一致,農夫指可能是事倍功半了。
負軛,在耶穌與門徒之間的互動中,是一個生活上重要的啟示。當時跟隨耶穌的門徒,大多是中下階層的百姓,雖然也有少數是屬於貴族或財主,但是,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以色列百姓,普遍都生活困苦,憂慮愁煩是多數人的情緒,愁眉不展是多數人的表情,
所以耶穌在馬太福音第6章安慰他們,說「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,喝什麼?不要為身體憂慮穿什麼?」看得出來,他們吃的、喝的、穿的,多少都遇到難題,只是,主耶穌以生活中的野花、野鳥來安慰他們的時候,他們就能獲得超越生活難處的信心了,因為主說「天上的飛鳥,也不種,也不收,也不積蓄在倉裏,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。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?…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?它也不勞苦,也不紡線。然而我告訴你們,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,他所穿戴的,還不如這花一朵呢!」
到了馬太第11章,施洗約翰的門徒傳來在獄中施洗約翰憂慮愁煩有點失去信心的疑惑,主耶穌因而藉以提醒門徒不要憂慮愁煩,邀請這樣的人都可以到耶穌那裏來得著安息;更令人驚奇的是,耶穌竟然邀請人,說「你們把我的軛戴在你們身上,與我同負一軛,來體驗我的心是怎樣的柔和謙卑,從我身上學會柔和謙卑的心思與行為,這樣,你們的靈魂就必得享安息。」
負軛,與主耶穌同負一軛,我們才能真正與他一起同行;在同一個軛下,東西南北,跟隨他的腳步;流離失所與他一樣無枕頭之處。而,祂仍是「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」所以,人的勞苦重擔無論如何沉重,主都邀請:「把你的勞苦重擔交給我,我會使他變成輕省;來與我同負一軛吧!因為我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,我的擔子永遠是輕的,我的軛永遠是容易的,因為在我沒有難成之事,在我裡面,你們靈魂就可得安息!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